責任編輯:牛樂耕
黃曉霞
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重要部署,為我們加強科技創新指明了前進方向。
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在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為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創新活動與創新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與保障;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探索性、創造性科研活動,具有知識和人才優勢。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不斷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加快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不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完善促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創新政產學研合作模式,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的國家隊作用,圍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組織產學研協同攻關,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和政府統籌作用,促進資金、技術、應用、市場等要素對接,努力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問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價值鏈。創新利益分享模式,加快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支持科研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制度,力求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充分激發各創新主體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突出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在基礎研究方面,政府可以積極發揮作用,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等積極投入基礎研究。在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在基礎研究方面深化政產學研合作,還要以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礙基礎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的“籬笆墻”,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是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深化政產學研合作,促進產學研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為企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圍繞“為誰創新、誰來創新、創新什么、如何創新”,從制度建設著眼,對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進行全鏈條整體部署,對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進行系統布局,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積極鼓勵、有效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支持引導行業領軍企業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企業深化改革、強化創新。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努力把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優勢和新疆的區位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必能進一步激發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惠及各族群眾。[詳細]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理論強,才能方向明、人心齊、底氣足。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堅持標準不降、勁頭不松,把主題教育謀劃好、組織好、落實好,實實在在抓好理論學習和調查研究,實實在在檢視整改突出[詳細]
堅持系統觀念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系統觀念貫徹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全過程,成功實踐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協同推進大治理。[詳細]
如果把城市看成人的身體,那么一個個工廠、園區、社區、學校等社會生活的組成單元,就像是一個個細胞。只有城市治理精細到每一個“細胞”,整體的“無廢城市”建設才會更有實效。當前,山東各城市已經不同程度開展了市級“無廢細胞”建設,出現了不少成效良好的“無廢[詳細]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具有深厚的哲學底蘊與理論根基。深入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根基,有助于我們準確領會這一重要思想的深刻內涵與精髓要義,從而更加自覺地走人與自然和諧[詳細]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沒有捷徑,唯有實干。面向未來,我們將錨定目標,攻堅克難,不斷擴大優勢、補齊短板,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發展“含金量”與“含綠量”的同步提升,努力在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詳細]
當前,我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顯著成效,在以數字化促進文化發展方面也取得積極進展。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抓住數字化機遇,不斷深化拓展數字賦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更有力支撐。[詳細]
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起強大合力,蹄疾步穩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詳細]
在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不斷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我們定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更加秀麗的大美中國。[詳細]
普惠金融既是一項經濟活動,也蘊含了一種價值理念。新征程上,更好踐行金融為民理念,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穩妥探索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就能不斷提升普惠金融的下沉深度、覆蓋廣度、服務力度,以高質量金融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