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歷經風雨洗禮,闊步偉大征程。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強調“這一年的步伐,我們走得很見神采”,深情點贊“大家不懼風雨、守望相助,直面挑戰、攻堅克難”,指出“人民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最大依靠”。
過去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用勤勞的雙手和誠實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把光榮和夢想書寫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刻印在奮斗不息、前進不止的共同記憶中。從精彩紛呈的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到人潮涌動的假日旅游、紅紅火火的電影市場,從活力四射的“村超”“村晚”,到漸成風尚的低碳生活……今天的中國,處處活躍著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奮斗身影,處處展示出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溫暖的生活氣息、復蘇的忙碌勁頭,詮釋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現了一個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中國。”
在歷史洪流中奮勇向前,精神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回望過去這一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利因素增多,國內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疊加。一些企業面臨經營壓力,一些群眾就業、生活遇到困難,一些地方發生洪澇、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習近平主席始終牽掛在心。戰洪水、抗地震、穩經濟、促發展、應變局、開新局……黨和人民一道拼、一道干、一道奮斗,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揮灑汗水,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實踐充分證明,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只要黨和人民始終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風浪都動搖不了我們的鋼鐵意志,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的鏗鏘步伐。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也是一項充滿風險挑戰、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宏偉事業。必須清醒認識到,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發展最大內生動力。無數個拼搏進取的足跡,疊加起來就是國家前行的堅定步履;無數張夢想成真的笑臉,共同展現的就是新時代的精神風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為億萬人民追求美好幸福指明了光明未來、賦予了光榮使命、提供了寶貴機遇。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鼓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推進歷史偉業,“中國人民一定能,中國一定行”。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我們進行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緊緊依靠全體人民和衷共濟、共襄大業,方能成就新的精彩、譜寫壯美華章。讓我們迎著新年的曙光,保持“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干勁,以團結凝聚力量,以奮斗鑄就偉業。
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僅將為經濟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還能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詳細]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新征程上,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奮斗目標,揚起14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堅定信心、奮勇前行,就一定能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中[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需要從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中汲取充足的養分和力量。我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始終站穩人民立場,自覺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使人民的創造熱情得到激發、創造意愿得到尊重、創造實踐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我們要樹[詳細]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詳細]
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新時代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牢牢掌握主動權,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優異答卷。[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我們要在黨的領導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詳細]
堅定信心、增強定力、攻堅克難,讓“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配合得更精準、更有力、更有效,中國經濟航船必將沿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劈波斬浪、行穩致遠。[詳細]
新征程上,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充分激發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形成狠抓落實的好局面,我們就一定能夠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不斷譜寫新的華章。[詳細]
“不怕群眾嗓門大,就怕群眾不說話。”一位基層干部說得好,通過踐行“楓橋經驗”,黨員和群眾的距離更近了、感情更深了,心也貼得更緊了。把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掌握和運用“緊緊依靠群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定能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