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周珊珊
“我們牢記使命,挑燈夜戰,只為點亮更多生命之光。”走上“委員通道”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委員說,老百姓沉甸甸的期待,讓她和團隊扎實做好基礎研究,讓新藥研發跑出加速度。
每逢全國兩會,民生話題總是備受關注。人民網開展的2024年全國兩會調查中,超600萬名網友選出十大熱詞,“就業”“醫療”“養老”“教育強國”“社區治理”等民生領域詞語位列其中。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這件大事里,包含著每家每戶每個人的“小事”。更穩定的工作崗位、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可靠的養老保障、更有質量的學校教育……一個個民生領域的“更”,標注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代表委員履職盡責的關注焦點。回應民之所盼,匯聚民意民智,共商發展大計,是這場春天的盛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生動彰顯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顯著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導激勵廣大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民生溫度是關鍵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脫貧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長8.4%,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給,惠及上千萬家庭……2023年成績單上一個個數字背后,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2024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施工圖上一個個民生指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責任擔當。“如今集體資產超過10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500萬元”“去年新建、改擴建學校20所,新增學位9680個,還要不斷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委員捎來了當地發展的好消息,也思考著新一年的新打算。今天的中國,人民群眾得實惠,人民生活在改善,人民權益有保障,彰顯著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價值追求。
說一千,道一萬,如何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至為關鍵。縱覽代表委員事關民生的議案、建議和提案,都來自履職盡責的調研、專業深入的思考,一頭連著百姓冷暖,一頭連著社會發展。代表委員奔走在人民群眾中間,把群眾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轉化為意見建議,讓政策決策更加科學民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發出不少“民生紅包”,從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到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從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補短板力度到提高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服務水平……一項項具體的任務書、施工圖和政策清單明確了努力方向,想方設法補短板,鍥而不舍抓落實,就能描繪出更亮麗的民生畫卷。
安徽省亳州市全民健身指導中心主任陳靜代表常和“一老一小”打交道,走訪調研的筆記寫了厚厚一大本:“在基層更能感受到我們的民生保障水平在穩步提高,也更能體會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增強“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動力,千方百計增進民生福祉,就一定能團結帶領廣大群眾不斷創造有勁頭、有盼頭、有奔頭的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在代表委員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勇擔使命、開拓進取,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時強調,要務實建言獻策,助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詳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傳遞出中國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接受記者采訪的國際人士表示,中國經濟有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在國際形勢動蕩加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一個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動力[詳細]
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委員說,近年來,“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等開展實施,推動了高校與企業強化創新合作。建議進一步深化改革,打通堵點卡點,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詳細]
推動科技創新、推進國家水網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就社會各界關切進行了回應。[詳細]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6位全國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應熱點問題,講述履職故事,凝聚奮進力量。[詳細]
凝聚眾智,匯聚眾力。將創新基因融進發展血脈,點燃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引擎,我們就一定能奏出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強音。[詳細]
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今天的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綠色發展動能澎湃,正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闊步前[詳細]
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始終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詳細]
新的春天,新的出發,沿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堅定向前。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以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