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張志鋒
對傳統產業不能簡單地一撤了之,同時要為新動能孕育壯大留足空間
走進河北省永清縣云裳國際服裝城,只見商戶張新環正忙著給客戶發送新款式。跟以前在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相比,她如今的店鋪從6平方米擴大到40多平方米,環境更好了,生意也不錯。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永清將一片沙荒地打造成服飾產業鏈型特色小鎮,吸引3600多家商戶入駐,其中80%來自北京。
再看北京市二環邊的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當一批批商鋪搬走后,這里變為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數據顯示,該金融科技中心累計新引入重點金融科技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166家,注冊資本金超過1100億元。
從沙荒地到特色小鎮,從批發市場到科技中心,產業的孵化、商圈的蝶變,生動詮釋了在疏解中轉型升級、在承接中孕育新機的協同發展的“密碼”。這充分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疏解不是簡單搬家,也要以此為契機更新升級”。有立有破、立破結合,方能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積蓄發展新動能。
解決發展難題,需要打破舊的方式和格局。立什么,破什么?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三地功能定位各異。疏解與承接、轉型與升級,都應致力于錯位發展、各展所長,尤其需要避免重復建設、資源錯配。面對思維定式、利益藩籬、行政隔閡,既要注重立的實效,更要鼓起破的勇氣。立足本地實際,瞄準協同發展,求取最大公約數,才能算好總賬、長遠賬,實現共贏。
統籌好立與破的關系,更需要審慎把握和謀劃,對傳統產業不能簡單地一撤了之,同時要為新動能孕育壯大留足空間。像北京市,10年來,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疏解騰退空間助力北京在全國率先形成了服務業占GDP比重在80%以上、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在80%以上的“雙80%”格局。尊重規律,穩扎穩打,在動態平衡中精準發力,才能達成預期目標。
立與破并非截然對立,可以在整體推進中實現統一。比如,河北黃驊港發揮著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黃驊港朝著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港務系統越來越完善,煤炭港區碼頭也更加整潔。建設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的“立”,與淘汰落后產能、變革運管方式的“破”,相伴而生、匯成合力,促進港口能級躍升。由此觀之,瞄準目標,實現立中破與破中立的動態平衡,就能激發活力、行穩致遠。
把握立與破,還須注重優化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思維方式變了,體制機制的改變也要跟上。一個“辦公室”的變遷就是生動縮影。從京津冀三地各自成立協同辦,到三地攜手組建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如今,跨區域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重要合作事項得以更加有效統籌協調。握指成拳,上下聯通,橫向聯動,以前條塊分割的隱形壁壘被逐步打破,新的協商機制、管理機制日漸完善,助力區域協調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
面對發展新機遇,立起來,就能掌握主動;破得好,才能拓展空間。先立后破,順應趨勢,統籌兼顧,科學施策,就一定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綻放新光彩。
面對發展新機遇,立起來,就能掌握主動;破得好,才能拓展空間。先立后破,順應趨勢,統籌兼顧,科學施策,就一定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綻放新光彩。[詳細]
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開放為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只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詳細]
青年人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學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更好一些、更深一些,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必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堅實的奮斗足跡。[詳細]
金融業是人才和智力密集的行業,推動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需要大批金融人才。一切從實際出發,多管齊下、協同發力,鍛造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就一定能為金融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提供堅實可靠的人才保障。[詳細]
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以新質生產力支撐高質量發展,一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詳細]
一個個民生領域的“更”,標注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代表委員履職盡責的關注焦點。回應民之所盼,匯聚民意民智,共商發展大計,是這場春天的盛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生動彰顯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顯著優勢。[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在代表委員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勇擔使命、開拓進取,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詳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傳遞出中國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接受記者采訪的國際人士表示,中國經濟有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在國際形勢動蕩加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一個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動力[詳細]
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委員說,近年來,“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等開展實施,推動了高校與企業強化創新合作。建議進一步深化改革,打通堵點卡點,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