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盛玉雷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規模越大,治理面對的問題越復雜
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秉承“穩中有進”的理念,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在重慶兩江新區的康美街道,一家公司的員工最近轉憂為喜。原來,距離公司不到500米的地方有一所學校,一到上下學的時候,廠區門口便堵得水泄不通。獲悉群眾所愁,當地幾家職能部門迅速開展“馬路辦公”,解決方案現場出爐:調整交通路線、優化信號標識、高峰期全路段禁停……上下學安全無憂,上下班通暢無阻,產城更好融合,群眾的煩心事在城市治理的優化中迎刃而解。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在重慶,強調“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在天津,指出“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是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務”;在上海,勉勵“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常抓不懈。
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2%。一路走來,我們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眺望前方,“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勢在必然。
城市規模越大,治理面對的問題越復雜。比如上海,擁有富集的資源要素、先進的產業集群、廣闊的發展機遇,多年前也患上建筑密、人口稠、房屋擠、道路堵、綠化少的“大城市病”。如何破解?“把上海這樣一個超大城市建設好、治理好,要有大格局、大思路,也要有精細化思維和‘繡花’功夫。”沿著總書記的指引,上海市胸懷“國之大者”,堅決扛起“建設成為‘五個中心’”的使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同時抓好“生活小事”,垃圾有序分類,公園加速“生長”,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小大由之”的思路,架起城市發展的“天際線”,也夯實了“人民城市”的“地平線”。
新時代的超大城市治理,既講究效度,也追求溫度。在廣東廣州白云區,5萬多個城市部件和近2萬個城管物資“搭載”一系列物聯感知設備——“白云智慧城管”運營平臺每日處理5000余份工單,不僅能及時發現安全隱患,還促進全區日均垃圾量同比下降300余噸,間接節約財政資金近千萬元。數字賦能、服務集成,同樣蘊含著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是“快”的追求。“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更多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各地推進城市治理的方式不斷創新,城市運行和治理更加便捷、更富智慧。另一方面是“慢”的耐心。“老人辦事不用跑”窗口、人工專用綠色通道、大字版標志標識……一個個溫暖的細節,飽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人民城市的本質屬性”。“快慢相宜”的舉措,彰顯“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詮釋“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城市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也要看到,城市治理是一項全方位、全周期的系統工程。去年夏季,北京在災后重建工作中,提出“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總思路。既立足眼前,盡快讓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又著眼長遠,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著力提高城市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發展“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秉承“穩中有進”的理念,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方能使超大城市更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
把握“大與小”,平衡“快與慢”,統籌“發展和安全”,發展的辯證法,也是治理的方法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一定能讓城市的業態、功能、品質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新時代新征程,成都廠將牢牢抓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機遇期,塑造獨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優勢,走好符合企業實際的現代化建設之路,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扎實貢獻。[詳細]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引領風氣之先的工作,創新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不竭動力,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求變,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以理論創新指導實踐創新,不斷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開創新局面。[詳細]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著眼未來,把握發展規律、把握工作節奏、把握政策尺度,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推進科技創新,就能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堅實物質技術基礎。[詳細]
強化人民群眾的國家安全意識,是國家安全工作的固本之策和長久之計。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為契機,加大對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等國家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增強全民國家安全責任,就能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社會共識,匯聚[詳細]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詳細]
既要做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詳細]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打通堵點、填補空白,加強制度創新與模式創新,夯實相關政策和法律基礎,才能邁向對外開放新境界[詳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推動供需協同發力,中國經濟“穩”的基礎將不斷夯實,“進”[詳細]
心中裝著百姓,我們之所以信心十足、力量十足,正在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的甜頭,也在于“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甜頭。[詳細]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無論任何領域的人才,都正迎來奮斗逐夢的最好時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