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何 娟
緊貼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既有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邊民富、邊關美促進邊境穩、邊防固,也能以發展促團結、以團結聚人心
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到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用好音樂、體育、節慶活動等載體,找尋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共同點、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
“5個村寨”重點展示各民族的音樂、美食、織錦等非遺項目,“民歌一條街”以歌聲喚醒民俗記憶,三街兩巷、亭子碼頭吸引各族群眾共游共樂……不久前,為期一個月的“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落下帷幕。各族文化各美其美,傳統現代共生共融,盡顯山水之美、人文之美、民俗之美,廣西深耕的這一文旅品牌,也成為促進交流交融、增進民族團結的盛會。
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既包括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五個民族自治區,又涉及貴州、云南、甘肅、青海等少數民族分布較多的省份。實現邊疆民族地區繁榮安全穩固,是重要任務。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六個堅持”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將西部地區打造成多民族融合發展的美麗家園,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對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增強邊疆民族地區發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才能更好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比如,內蒙古興安盟成立20多個專業合作社,打造特門郭勒等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出一批“草原繡娘”;西藏山南市建成現代化養雞場,墨脫縣做大茶旅文化產業,許多邊境地區以產業為引領,闖出增收致富新路,也帶動各族群眾自覺固邊守邊護邊。又如,川藏鐵路建設穩步推進,和若鐵路、麗香鐵路開通運營,西部交通留白不斷填補,快高鐵、慢火車并行,織就團結網、幸福網。實踐表明,緊貼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既有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邊民富、邊關美促進邊境穩、邊防固,也能以發展促團結、以團結聚人心。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鄰里節百家宴”上,同吃一桌飯、同感民族情;在社區“居民說事”點,暢聊家中煩事、鄰里小事、生活難事……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爾墩社區,聚居著14個民族的群眾,少數民族群眾占比約2/3。這里流傳著“百萬不換好鄰居”的暖心故事,延續著“一切問題都可以在‘桌子’上解決”的好傳統。西部地區類似的多民族社區、村屯還有很多,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佳話不勝枚舉。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加快建設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鞏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定能把民族團結搞得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需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既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做“潤物細無聲”的事情,在尊重差異中擴大共識、于包容多樣中增進認同。貴州榕江,“村超”“村BA”中場休息時間成為民族歌舞、服飾的秀臺;天山南北,文化潤疆工程深入實施,持續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人、感染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到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用好音樂、體育、節慶活動等載體,找尋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共同點、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切實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必將澆灌出更加豐碩的“石榴果”。
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必能以各民族大團結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落實到位。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要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詳細]
在共性中尋找個性,推動新質生產力精準布局;從個性中總結共性,助力新型生產關系加快形成……在把握共性與個性中做好“加減法”,就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蓬勃涌動。[詳細]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著眼未來,以強大的金融有力支撐科技和產業創新,用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的需求,支持實現從研發到量產質的飛躍,必能以科技金融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詳細]
新質生產力成勢處,高質量發展動力足,高水平安全更牢固。“穩”和“進”的辯證法,統一于謀定后動、奮發進取的行動中。[詳細]
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敢于探索科學“無人區”,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推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推進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詳細]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利于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詳細]
紀律是管黨治黨的“戒尺”,也是黨員、干部約束自身行為的標準和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紀律不嚴,從嚴治黨就無從談起。”在全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之際,我們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論述,與您一起學習領會。[詳細]
今天,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科技賦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展現出生機勃勃、潛力無限的大好前景。“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應有之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詳細]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越開放,就越主動,越自信。立足西部、著眼全國、聯通世界,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定將邁出新步伐、邁上新臺階。[詳細]
放眼神州大地,新興產業正涌動活力、向陽生長。因地制宜、搶抓機遇,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必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書寫新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