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75年來,依靠全體中國人民艱苦奮斗,中國從一窮二白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數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解讀新中國75年偉大成就的內在邏輯和深刻啟示,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智慧和力量。
——編者
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有力保證
在時間的坐標里,兩個“16萬公里”的故事激動人心。
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劃》中提出:“讓中國成為擁有10萬英里(約16萬公里)鐵路的現代化強國。”曾經積貧積弱的中國,建鐵路、強實業的夢想被外國人視為“空想”。
如今,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隨著龍龍高鐵梅龍段等新線開通運營,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6萬公里。16萬公里鐵路夢想成真,照進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實際。
從集中力量辦大事,只用兩年時間就自主建成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現中國高鐵的自主創新,黨的領導始終為中國鐵路發展引領航向。一條條鐵路穿越時空,映照著東方大國苦難輝煌的復興之路,展現著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創造發展奇跡的恢弘史詩。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回首共和國的75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75年風雷激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事實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號”航船破浪前行,體量越大,風浪越大,掌舵領航越重要。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75年來,14個五年規劃(計劃)串聯起東方大國波瀾壯闊的現代化歷程。放眼全世界,還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從如此長遠的視角、如此宏大的格局來謀劃發展,并推動規劃中的決策部署逐一落到實處。有國際觀察家總結,“中國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和長期奮斗的決心是西方國家所缺乏的”。
75年櫛風沐雨,我們黨總是能夠在重大歷史關頭從戰略上認識、分析、判斷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制定正確的政治戰略策略。歷史有力證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有力保證。
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匯聚起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上世紀50年代,建設人民大會堂,23個省份的200多家工廠提供設備和建材,全國30多萬人次參與工地勞動,從動工到竣工,不足一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盛大開幕,萬人運輸、千車組織、秒級調度,外國運動員盛贊“只有中國能夠做到”。
75年風雨同舟,從實現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到取得抗擊災害的偉大勝利,再到貢獻無與倫比的奧運盛會,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的支持是中國共產黨無往不勝的力量之源。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我們就能匯聚起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
中國共產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回首來路,一程程披荊斬棘,一次次闖關奪隘。面對一窮二白的困難,激發“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氣,建設完整國民經濟體系;面對“被開除球籍”的危險,拿出“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氣呀、勁呀”,創造當驚世界殊的發展奇跡;面對小院高墻、脫鉤斷鏈的挑戰,激揚“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志氣,努力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75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億萬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不斷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到什么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么階段。要完成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一中心任務,就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向縱深發展,我們黨一定能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闊步向前。
75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而言,卻是滄桑巨變、換了人間。回望歷史,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新征程上,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一定能創造新的偉大奇跡。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組織部門身在其中、重任在肩,必須發揮帶頭作用,努力學在深處、干在實處,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凝結著黨和人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出重要[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深化跨軍地改革。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富國和強軍,著眼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是鞏固拓展國防和軍隊改革[詳細]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內在要求以制度建設為主[詳細]
社會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新時代黨的社會工作,對于走好黨的群眾路線,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領域各類組織健康發展,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匯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具有十[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背靠祖國的強大支持和粵港澳大灣區廣闊腹地,依靠自身不懈努力,未來的香港將更加光彩奪目。[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系,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提升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筑牢科技創新的“安全之基”,我們定能不斷開創科技安全工作的新局面,實現科技發[詳細]
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必須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以國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詳細]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并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做出全面系統的部署安排。貫徹落實這些部署安排,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認識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刻認識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