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周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弊鳛橛兄?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國,中國歷史上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世界研究中國的熱情由來已久。伴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不斷成功推進,現在中國學研究得以快速地世界化,除了海外中國學研究的傳統重鎮如日本等中國周邊國家和法國、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外,原本被視為中國學研究“荒村”的亞非拉國家也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中國、研究中國,也就是說,中國學研究已日益顯示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世界中國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不斷發展。
作為“中外交流之學和文明互鑒之學”,世界中國學以中國為研究對象,以文明交流互鑒為主旨,相比傳統漢學和現代中國學,其內涵和外延已大幅擴展,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中國語言文學和歷史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研究中國近現代史,而是將思考的重點轉向現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語言、社區、社群、社會、婚姻、家庭、心理等問題,并將現當代中國的發展放到中國歷史演進乃至人類歷史演進的整體脈絡中加以考察。當對中國學研究的重心轉向現當代的時候,中國式現代化就自然地成為世界中國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鮮明主題,舉凡中國式現代化的淵源、性質、內涵、意義、生成邏輯與發展路徑,以及與中國式現代化密切相關的一系列重要理念和實踐,如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全球文明倡議等,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中國學研究者熱議和競相研討的焦點議題。
中國式現代化何以日益成為世界中國學聚焦的鮮明主題?這既與中國在世界上不斷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有關,也與海外中國學研究的重心轉移有關,但究其根本,還在于中國式現代化本身所展現的超越“古今中西之爭”的恢宏格局和氣象。這種格局和氣象無論對先行現代化國家(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都具有非同尋常的強大吸引力,而且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這種吸引力還在不斷增強。與此相應,持續升溫的海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對我們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構建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既植根于中國的土壤,也包含了對先行現代化模式的省思。這是一條顯然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之路,充分證明了現代化并非只有西方一種模式,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實踐的發展、理論的更新,促使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開始正視、思考和研究中國式現代化何以可能、中國式現代化將給世界帶來什么樣的變化等重大命題,并以此為契機,攬鏡自照,對西方現代化道路及現代化理論做出反思。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提供了示范和借鑒,讓那些原本缺乏中國學研究基礎的發展中國家開始關注中國、思考中國、研究中國,并與中國建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密的關系,借助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全球公共平臺攜手合作。正是這種關注、思考、研究和合作,直接促成了非西方國家中國學研究的興起,并成為世界中國學學術版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如參加過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的一位外國專家所言:“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道路給了我們新的自信,這有別于過去單一傾向的西方模式,從而拓寬了我們的思維。中國學仿佛變成了一個新的‘工具’,我們掌握這個‘工具’,可以進一步與世界融合。新的視野和觀點有助于非洲各國進一步和諧共處、合作共贏,進而擁抱世界?!?/p>
毫無疑問,時下中國出臺的任何一個與中國式現代化有關的重大政策舉措,都會吸引海外相關主流媒體、重要智庫和眾多學者迅速進行報道、評論和解讀。比如,7月15日至18日舉行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國際社會不僅高度關注,而且對全會的重大意義、重要內容等進行深入解讀。這是過去的中國學研究沒有出現過的現象。隨著許多發展中國家新的研究機構紛紛設立、研究力量大量集聚,可以預期,中國式現代化研究在未來世界中國學學術版圖中的位置必將日益凸顯。
需要認識到的是,從現在走向未來,將預期變成現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比如,海外的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目前基本上還停留在一個個點上或者一條條線上,在點和線上也以媒體報道、評論和政策解讀居多,有分量的學術成果尚不多見。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而言,這些點和線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盡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它們所體現的也僅僅是“局部的深刻”,如何在這些已描畫出的點和線的基礎上,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圖景,形成對中國式現代化更全面、系統、完整的看法,對于海外的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來說仍是一項非常艱巨的研究工作。又如,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研究者現在越來越多參與到各自政府對華政策和國家戰略的制定過程中,如何在為本國服務的同時,保持應有的學術性或者說相對獨立性,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還有,中國式現代化研究該如何與歷史中國之學(漢學)、當代中國之學之間建立必要的聯系,并使三者在分野中趨向融合?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都直接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關乎世界中國學的未來前景。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爭”,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體系化學理化,構建一套立足中國本土又擁抱世界的中國式現代化自主知識體系,并能與海外學者和智庫專家展開理性、有效對話,在議題設置和研究導向上予以正向引導,進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進一步走深走實,是擺在我國學者面前一項艱巨的時代課題,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研究員)
今天,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廣大教師不能辜負“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必須肩負起“‘夢之隊’的筑夢人”的神圣責任。每一位教師都應把教育家精神作為自覺追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燈者、爭[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展示了為實現目標愿景所作的系統謀劃以及為之持續奮斗的重大舉措。對正處于動蕩變革時期的全球格局而言,這無[詳細]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耕地保護,關系到十幾億人的飯碗問題,要常抓不懈,打好持久戰。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牢不可破,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中國飯碗”必將端得更穩、成色更足。[詳細]
強化錯位分工和協同互補,發揮比較優勢,就能找準在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實現揚長避短、培優增效[詳細]
9月2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充分激發全社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系統思維聚合力,用系統方法謀全局,必能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在攻堅克難中長本領、出業績。[詳細]
沂蒙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傳承弘揚沂蒙精神,推動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代代相傳,讓我們走進《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臨沂市費縣薛莊鎮白石屋村,聆聽《沂蒙山小調》的創作故事,感悟黨和人民心連心的魚水情深,凝聚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詳細]
奮進新征程,不忘來時路。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大道上,讓我們向千千萬萬的老兵們學習、致敬,凝聚最強大的精神動力,勇毅前行。[詳細]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明確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舉措,[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新征程上,落實好改革舉措,必須有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強干部隊伍,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詳細]
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有力保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