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孟繁哲
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它都源自人類的設計,都是人類智慧的延伸
在浙江烏鎮采訪,各種人工智能科技,令人大開眼界。
裸眼3D視頻通話體驗艙內,通話雙方的影像立體呈現在屏幕上,相隔萬里也仿佛觸手可及;站在一塊綠幕前幾秒鐘,就能獲取一段由自己擔任主角的智能影片;機器人拾起兩棵種苗,一只“手”去頭、另一只“手”去根,再放到中間自動嫁接,速度可達每小時700株……在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人工智能領域的新產品、新應用亮點紛呈,引人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4》藍皮書顯示,2023年我國新增人工智能企業148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截至2023年底,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37.8萬件,同比增速超40%。從基礎軟件到人形機器人,從大模型到算力網,人工智能不斷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如果說互聯網的主要價值是以平臺連接人、商品、信息和服務,那么人工智能的作用則是“賦能”,為更好地滿足生活、工作需求提供強大工具。比如,利用藥物分子大模型,一家醫藥企業在一天內完成百萬級別的藥物虛擬篩選。又如,某高校科研團隊運用算法實現電解液分子性質快速預測與精準定向設計。一名企業家在烏鎮峰會上感慨,“我們已經身處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技術變革時刻”。展望未來,智能醫療能幫助醫生精準診斷,智能教育可為每個學生配備數字教師,智能機器人能照顧老年人的起居生活……提供生活便利、助力精準生產,人工智能技術大有用武之地。
從較長的歷史周期看,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工具的顛覆式創新,往往能增進人類福祉,同時也會帶來風險和挑戰。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一些極端案例提醒我們,在推動技術發展的過程中,要審慎評估其社會影響,確保技術向善。現實中,人工智能代寫畢業論文、年終總結的案例已經出現。人們不禁擔憂,高歌猛進的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化身侵犯個人隱私的幫兇,或是成為實施詐騙犯罪的廉價工具?這呼喚我們從法律、道德和社會治理的角度未雨綢繆、采取行動。
有人將人工智能技術的到來比作“盛夏的大雨”,它“在我們還來不及撐開傘時,就已撲面而來”。目前,人工智能的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經足以媲美人類大腦,但不能從價值上去準確分辨是非對錯。這意味著,有必要從多個方面加強對人工智能的監管和規范。近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出臺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管理辦法和監管原則,正是為了確保技術真正地服務于人、造福社會。
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它都源自人類的設計,都是人類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勞得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智慧,我們必須做好防范,確保它始終是“朋友”。
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何種程度,它都源自人類的設計,都是人類智慧的延伸。人工智能代勞得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智慧,我們必須做好防范,確保它始終是“朋友”。[詳細]
“我是離開最晚的那一個,我是開工最早的那一個,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個,我是堅守到最后的那一個,我是行動最快的那一個,我是牽掛大家最多的那一個……”搞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詳細]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表明,文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部署,不斷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領力、知識創造力、生產供給力、國際傳播力,為經濟社會[詳細]
守正就不會迷失方向,創新就不會停滯不前。堅持守正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堅決守住,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必能激發改革的強大活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詳細]
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增進基層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在社會上積極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詳細]
推動改革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強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握好目標任務的長期性和階段性,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起來,將謀劃長遠和干在當下結合起來,扎扎實實向前推進。[詳細]
個別黨員干部干工作,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結果卻導致出現另一個問題甚至一些更棘手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實事,不能只看群眾眼前的需求,還要看是否會有后遺癥,是否會‘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