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肖映勝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提升社會治理水平,離不開文化的浸潤和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治理智慧和人文精神,為社會治理提供了豐沛資源。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時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六尺巷里天地寬,一條小巷,見證了300多年前一段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的佳話。相傳清代康熙年間,有一位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叫張英,他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因宅旁隙地發生糾紛,張家人向張英求助,張英在家書中這樣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張家人收信后,主動讓出三尺,吳家人受此感動也退讓三尺。這樣,就有了六尺巷的佳話。以讓促和,以文化人,六尺巷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基層治理經驗和智慧。今天,“六尺巷”經驗被應用于司法調解之中,“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調解法有效引導矛盾雙方互相禮讓,在化解矛盾、消弭分歧、凝聚共識中經受了實踐檢驗,得到了群眾認可。2023年11月,“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是一門具有歷史文化厚重感的大學問,其中遇到的很多現象和問題,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社會治理的鏡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蘊含其中的精神內核和治理智慧,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為現代社會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根溯源,汲取養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禮之用,和為貴”的處世之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等寶貴的思想資源,使之與現代社會治理實踐相適應,不斷夯實和增強現代社會治理的道德根基、法治意識。
社會治理涉及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以及維護社會和諧等多方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既需要剛性的制度保障,也需要柔性的文化滋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打牢社會治理文化根基的重要方面,發揮著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治理,需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和整理、了解和利用,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礎之上凸顯地域文化特色,打造鮮明文化標志,以文化的感召力提升公眾對社會治理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當然,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社會治理的重要價值,并不是對傳統文化不加鑒別全盤繼承,搞文化復古主義,而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把歷經滄桑傳承下來的治理智慧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一方面,注重技術賦能,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全景式呈現和立體化闡釋,為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注重協同發力,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內在聯系、理順協同機制、錨定協同發力點,在匯聚合力中讓社會治理更顯文化底蘊、更具人文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數字技術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內在驅動力,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確保[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各民族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就必須堅守共同理想信念,不斷增強文化認同,實現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團結奮斗。[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大力發展水循環經濟,把發展建立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基礎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資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盡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定能更好促進“人水和諧”,不斷書寫中華民族治水安[詳細]
以法治護航,確保科普工作與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同步推進,新時代科普事業必將不斷邁上新的臺階。[詳細]
低空經濟為什么如此受人關注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一種新興經濟形態拓展了人們的想象邊界,描繪了一幅關于未來發展的圖景,讓人們對“翅膀上的中國”充滿期待。[詳細]
2024年,我國經濟面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局面,對宏觀調控形成巨大考驗。特別是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黨中央沉著應變,于9月下旬果斷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一攬子增量政策無論在力度、廣[詳細]
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并不意味著封閉保守、排斥外來知識體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形成中國特色并增強主體性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詳細]
“楓橋經驗”形成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創新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幾十年來,“楓橋經驗”的內涵不斷豐富,從社會治安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我國社會學界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典型,對[詳細]
“牽頭”,不僅是名義上的領銜,更意味著責任與擔當。遺憾的是,一些牽頭單位將“牽頭”簡化為“派任務、催落實、收成果”的機械流程,忽視了自身作為引領者、協調者的職責。更有甚者,一些牽頭單位將配合部門視為單純的執行者,自己置身事外,不愿承擔責任,將“牽頭[詳細]
這就是超大規模市場的體量優勢,回旋從容空間廣;這就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疊加效應,優勢互補潛力大。進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發揮比較優勢、縮小發展差距,培育新動能,必將打造出更多新的增長極,推動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詳細]